NLP,能辅助法官判案吗? | CCF C³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当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遇到司法系统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常识”: 据我国的法律,给出的量刑大都是一个 区间 ,而不是具体值,比如判刑3年到5年。 那么究竟是3年、4年还是5年,需要法官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却让一些经验欠缺的法官左右为难:判久了对被告不利,判的时间不足对受害者又不够公平。 不过现在嘛,法官的这个烦恼可以先放放了,因为有一项AI前来“搭把手”。 这个AI背后的主要技术,其实就是自然语言处理,它可以提取出当前案件中的诸多要素,将其和其他类似案件的要素作对比,最终分析得出具体建议值。
NLP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事实上,除了能够辅助法官量刑外,现在“NLP+司法”的应用已不胜枚举。 因为司法系统的构造可不简单:它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律师,当然还有民众。 对于不同的群体和场景,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案和技术。 例如,在 庭审 场景下,有AI帮忙做笔录那就省事儿多了,还可以大幅提升庭审效率。 于是“语音识别自动生成庭审笔录”不就来了吗? 目前,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自动生成庭审笔录已经覆盖了29个省份的法庭,平均使庭审时长缩短了30%,为复杂庭审缩短时长还达到了50%。 此外,对公安、检察院、法院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知道,很多案件都有厚厚一叠卷宗,手动编目、分类费时费力,现在这种活儿也可以交给AI来处理了,文字OCR技术在这里大显身手。 编目 完成后,还有重头戏: 阅卷 。当然,AI又被派上了用场,它可以辅助办案人员阅读卷宗,例如:要素索取、结果呈现。 然后到了案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证据 。 事实上,证词和线索往往都来自不同的个体,很多时候都会不出现证据不一致等情况,为此让人工分析推理,是件非常淘神费力的事情。 而AI现在可以辅助办案人员校验证据了,具体来说,就是AI单个人提供的笔录等进行校验,并且对不同人给出的信息进行对比、矛盾审查。 这背后涉及到实体识别、指代消解、语义角色和依存关系分析等NLP技术延伸出来的方法。 对于上述提到的卷宗、笔录等法律文本,AI还能自动发现文本中的错别字词和语法错误。 为实现这样的效果,讯飞采用了BERT中文全词Mask (BERT-Chinese-wwm) 模型,这是一个哈工大和讯飞联合发布的全词覆盖中文BERT预训练模型。 除此之外,面向普通大众,讯飞还发布了法律自动问答AI助手“法小飞”;还有基于案情的律师推荐AI等。 以上,都是科大讯飞副总裁、AI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研究院院长 王士进 分享的讯飞“NLP+司法”案例。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