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数字藏品(NFT)向何处去(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看来,目前数字藏品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数字藏品的原创性没有保障,NFT技术能够确保数字资产不可复制,但是不可复制并不代表艺术品的原创性,内部的确权机制以及流通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都有待各方进一步探索。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根据研究机构高德纳(Gartner)报告,NFT发展已经达到炒作的峰顶位置,未来可能会转入大浪淘沙阶段。“由于NFT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支持联盟链结构(注:只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和有限的第三方,其内部指定多个预选节点为记账人),收藏者的安全感需要靠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从而进一步对中心化的存储方式提供安全备份或者信用背书,但现在作为龙头的大型数字企业退出这一领域,建立信任与保证安全等问题,将更为考验业内各方的智慧。”
“当新技术进入大众视野,而公众首先想到的是投资与增值,那这一定不是健康的。”区块链服务网络发展联盟(以下简称“BSN发展联盟”) 常务理事 、红枣科技CEO何亦凡方面告诉记者。BSN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红枣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截至2020年4月,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亚马逊AWS、百度云等云服务商的支持下,已经布局多个公共城市节点。
上海散列信息科技合伙企业创始合伙人、密码学博士高承实认为,目前大众将NFT翻译成“数字藏品”,本身就是对NFT未来应用的一种窄化。所谓藏品,一定要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藏品的数量也必然不可能特别多。而目前各大平台发行的所谓数字藏品已经有泛滥的迹象。
“目前国内外发行的这些数字藏品,除了收藏,好像也没有找到其他用处。除了国外在二级市场通过炒作外,这类内容确实不存在相应的盈利模式。随着这种所谓数字藏品的发行量越来越大,大众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清晰。除非能够找到新的用途,否则目前的这种数字藏品,大概率没有未来。”高承实坦言。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业,简单复制都不可持续。”王娟强调,同质化复制不是积极创新。底层链尚未互通,规则体系还没建立,二级市场的寄售、转赠等模棱两可的话术协议等等,都存在潜在的纠纷风险,资本的离场或将推动市场进入冷静期,长期来看也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今年年初,衢州市政府在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趣链科技”)旗下数字藏品平台“红洞数藏”发布了中国首套城市NFT“衢州城市经典”数字藏品,展示衢州独具辨识度的“两子”文化元素,以及衢州余东村的特色农民画元素。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