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深度学习」从古希腊到AlphaFold,「图神经网络」起源于物理与化学(7)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这种认识促进了「拓扑密码」的发展,研究者试图拆解分子的结构。这方面的第一项工作是在陶氏化学公司和美国专利局完成的,它们都是化学数据库的大用户。
其中一个最有名的描述符,被称为「摩根指纹」,是由Harry Morgan在化学文摘社开发的,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出生于罗马尼亚的苏联研究员George Vlăduţ在开发早期的「结构化」方法搜索化学数据库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是一名化学家,于1952年在莫斯科门捷列夫学院通过了有机化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在大一的时候,他经历了一次与巨大的Beilstein手册的惨痛交锋,使得他的研究兴趣转向化学信息学,并在这一领域工作了一辈子。
Vlăduţ被认为是使用图论对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进行建模的先驱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令人惊讶:图论在历史上一直与化学联系在一起,甚至「图」这个词(指一组节点和边,而不是一个函数图)也是由数学家James Sylvester在1878年提出的,作为化学分子的一个数学抽象。
而且Vlăduţ主张将分子结构比较表述为图的同构问题;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将化学反应分类为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部分同构(最大公共子图)。
Vlăduţ的工作启发了一对年轻的研究人员,Boris Weisfeiler(代数几何学家)和Andrey Lehman(自称是程序员)。
在一篇经典的合作论文中,两人介绍了一种迭代算法,用于测试一对图形是否同构(即,在节点重新排序之前,图形具有相同的结构),也被称为Weisfeiler-Lehman(WL)测试。虽然两人在学生时代就相识,但他们的文章发表后不久就分道扬镳了,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了成就。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