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红利见顶,AI“敢问路在何方”?潘云鹤、姚期智两院士支招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图源:东方IC
在刚刚闭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很多观众邂逅了一件神奇的“隐身衣”:将一件T恤举在身前走过摄像头,它便对你“视而不见”,用来演示的屏幕上,一起路过的行人中,唯有你没有被绿色方框标注。
“这意味着,最后输出的报告中,你所有的信息都不在其中。”现场的瑞莱智慧RealAI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特殊场景下,穿这件T恤的人就算在镜头里出现,人脸也不会被特殊标注并抓取,从而躲过比对。
这是一个警醒。10年前,ImageNet挑战赛上,Geoffrey Hinton团队运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将图片识别的错误率从30%左右提升至16.42%,从而掀起本轮人工智能浪潮。
然而,高速发展10年后,学界普遍认为,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以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其技术潜力已接近“天花板”。一方面,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利用没有加工处理过的数据,用概率学习的“黑箱”处理方法寻找规律,这一方法本质上不可解释、不可以迁移使用,而且需要大量标识化的数据。另一方面,风险点也已出现, 除了记者在2022WAIC现场看到的这件“隐身衣”外,伪造人脸“骗”过银行认证系统,在国内已有多起实际案例出现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的第五年,人们开始讨论新的话题:当此轮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的技术红利逐渐见顶时,如何推动人工智能的普及化以惠及更多产业?人工智能新的发展又该走向何方?
“ 大数据、大模型固然很重要,大知识同样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在2022WAIC上指出,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将是人工智能第四次创新方向。
“
让数字人“有知识”
从诞生到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6年,潘云鹤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之后, 规则和逻辑驱动的人工智能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 从逻辑进化到知识和推理驱动的人工智能 ,当时的知识型人工智能,不但使用逻辑,而且使用比逻辑更加广泛的人类经验,思维方式比现在更加“类人”,但当时的知识表达都是字符型,视觉和声音的信号怎么变成知识并没有解决。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