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数据领域AI工程化落地,为什么会是云测数据?(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算法、算力、数据……AI落地现在还需要AI工程化
AI的发展有标准的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在Gartner看来,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只要有场景,有积累的数据,有算力,都可以落地AI应用。但Gartner同时指出,落地的效率、周期可能会远超预期,其研究摆明,“只有53%的项目能够从AI原型有效转化为生产”。
这意味着,在当下场景落地成为主流的阶段,并非只具备了精巧的算法、充沛的算力、足够的数据就一定能够做好AI场景应用、实现好技术的价值——正如Gartner所言,“AI 要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就必须以工程化的技术来解决模型开发、训练、预测等全链路生命周期的问题。”
“智能相对论”认为,传统的软件工程针对“产品”,主要经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验证、发布以及运维的过程,瀑布式的流水线走下来,“产品”做好了发出去、做做售后就可以了。
而AI的场景落地虽然也给出的是“产品”,但其背后本质上是一系列智能化“能力”的组合。既然是能力,开发流程就与传统软件有较大出入,是问题抽象、数据准备、算法设计、模型训练、模型评估与调优、模型部署的过程,在部署之后,还需要根据场景实践不断反馈到数据准备和算法设计上,从而让AI的“能力”不断接近和达到预期。
因此,传统的软件工程体系做法已经无法支撑AI开发的需要,必须要有新的方式来推动,AI工程化提供了专门适配AI开发的一系列方法、工具和实践的集合,就起到了这个价值,为算力、算法和数据提供了新的利用方式,持续为场景创造价值。
这也说明,大规模落地阶段,AI工程化更加被深刻需要。目前而言,市面上大体有两种面向AI工程化的做法。
一种是AI开发框架型,也即原本就提供AI开发服务的各种深度学习框架,将服务延展而来,其优势在于AI框架原本就是AI领域的基础软件,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提供面向AI工程化的服务“近水楼台”。
这方面,以Google、Meta等科技巨头为代表,国内有华为、百度等,以TensorFlow、PyTorch、MindSpore、PaddlePaddle等各自的深度学习框架为基础,提供一系列与AI工程相关的生态技术和工具,如领域套件、模型可视化工具、调试调优工具、高级API等。
另一种是AI服务平台型,也即过去为企业提供算力、算法、数据相关服务的企业,随着客户需求的发展专门提供面向AI工程化的能力。阿里的“灵杰”(算法方面)与云测数据面向AI工程化的解决方案(数据方面)都是如此。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