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甩了百度一大嘴巴子(7)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百度等中国巨头和研究机构,技术底子并不薄弱,投入的也足够多,但类ChatGPT的产品就是没率先在中国出现。这背后或许更多是路线选择和选择方法的差异。
黄民烈分析,就发展ChatGPT的底层技术而言,中国有很多团队和公司都有。“但在最终体现的系统能力上,我们有较大的差距。这里面有企业家精神、资本环境、人才、技术理念等多方面的因素,非常复杂。”
“比如大模型研究,我们是做一个项目,还是实现AI生成内容(AGI)的最终理想?”
“比如资本,我是为了短期逐利,还是坚持长期投入?”
这些差异都导向了“百度们”现今陷入奋起直追的被动结果。
部分国内科技公司布局AIGC赛道
好消息是,ChatGPT很大程度上依靠“大力出奇迹”的方法,靠着参数升级、反复训练和生成内容反馈持续迭代优化。反复投入、烧钱、迭代,这对中国公司并不陌生。
但坏消息是,留给“百度们”的时间不多了。
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正在全球加速。刘知远说,虽然底层技术差别不大,但AI技术变革非常快。这一领域又对专利有要求,“国内外很多研究组都没那么快开展这方面研究。”
他认为,与ChatGPT有关的大模型以及背后技术,学界和业界都没有完全吃透。
张俊林分析,做第二个ChatGPT除了钱的门槛外,还有数据的阻碍。“中文数据相对英文数据还有太大差距。”他解释,由于互联网上英文占比最高,中文的高质量数据比英文相差很多。“要制作出一个相同能力的模型,在数据方面也有一定短板。”
而想做成类ChatGPT产品,刘知远认为,不止事关算法和底层技术。“数据、算力和人力的投入,可能都会是问题。这个领域本身需要有一个持续的投入,有一个量变,才能够产生质变。”
据调研机构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22年有110笔创投交易和AIGC概念有关,投资金额超过26亿美元
2023年,席卷公众视野的ChatGPT无疑让众多中国科技公司拉响“红色警报”。如果这一波没有迎头赶上,技术的优势可能将造成结构性垄断和技术壁垒。到时候,再漂亮的讲故事能力,都无法掩盖技术的空心。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