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二、产业互联网: 生态平台时代
“互联网+”迎来了整个社会的全面互联网化升级。
这次升级,在三个领域发生了本质性的重大改变,分别是产品上行,产品下行,行业改造。
1.产品上行: 向卖家赋能
11月20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NASDAQ: PDD)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截至2019年9月30日,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5.363亿,较去年同期净增1.508亿,较上一季度劲增5310万,创上市以来最大单季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全国网上零售额的名义同比增长为16.8%,拼多多的增速接近9倍于行业平均水平。
拼多多的超常规增长,极大受益于其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改造,在农产品领域,拼多多通过在原产地开展“投入100亿、挑选500地,培养1万人”的新农人计划,将中国农货“品牌化”,再以单量优势改造物流水平,使得商品可以用接近原产地收货价的水平到达消费者。
2.产品下行: 向买家赋能
2019年7月成立的农业产业互联网企业农拍档,在上线不足100天时获得3000万种子轮投资。
农拍档的电商路径,是向种植农户进行产业赋能,在目前的阶段聚焦于农资流通领域,即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购买效率提升,也就是向家庭农户、种植大户、农资经销站等这样“买家”赋能。
在农拍档COO吴浩的眼里,农业产业就像是最遥远的神话故事,“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就是从事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按照一年一个周期来安排生产生活,这和我们日常运转的“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每月30天、每年12月”的工业周期和服务业周期,无法直接接轨。
虽然拼多多等企业,以及各地政府都在通过新农人计划来赋能农产品的销售能力,但是如果不解决生产者本身的效率问题,产品上行其实就是伪命题。
以某地最近央视推荐热卖的土特产为例,因为获得了广泛的品牌宣传和政策支持,实际上社会销售的产量早就超过了当地实际产能,所谓原地产商品一方面大量从外地调运而来贴牌销售,直接推高了销售成本,另一方面当地交通不便利的产区继续面临货品运不出来也卖不出去的窘境。
吴浩认为,只有通过先进的农业产业周期管理,让“种地”效率提升,变得有利可图,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才能真正的起到效用。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