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5万亿的农业产业互联网商机?(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比如拼多多在农业农村方面做的事情,拼多多基于社交拼团,通过人群聚集来聚合需求,再形成规模化订单的做法,则多了一层C2B的意思,即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在我看来,这是拼多多未来的长期竞争力。
针对群体的C2B定制是趋势,阿里、京东都在布局,比如阿里会包下小家电生产线专供天猫家电,京东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品牌指导意见来推出联合定制款,比如游戏台式机,这种工业化的定制,一般被称为“C2M”。
拼多多不是基于大数据来预判,而是进行订单收集再组织供给或生产。
如果说是已有库存的拼团出售,则跟唯品会的“尾单”模式没区别,我们会看到新闻《全国滞销的大蒜,在拼多多上一天卖出4.7万单》; 如果是尚未生产的商品,则可实现按需定制,这是黄峥在公开信中讲述的“农产品故事”:
“我们发现拼能快速聚集消费者需求,实现大规模地多对多匹配,再利用中国成本低廉的物流网络,减少层层中间环节,将这些农产品直接从农庄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一方式在提升消费者体验之外,更加实现了不同品质、种类和数量的小规模农业产物的半定制批量处理。 它降低了农产品消费的不必要成本,也使小规模定制服务成为可能。 ”
黄峥这个理想,其实是很实际的刚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绝大多数农业产品的需求是恒定、有周期的。 每年多少大米,多少面粉,多少副食品,什么季节要吃多少量的某种水果,都是相对固定周期和预算------唯一没有做的是,列个计划表,并下达这个Purchase Order。
这种PO模式,有些新型创业公司做过,比如在鲜花和热带水果等领域,做全年定期采购配送。 不过鲜花和热带水果的价格波动很剧烈,不适合大规模复制。 更大的市场,必将属于粮食作物和果蔬食品。
三、农业赋能
在社会公众的理解里,农产品从种植户的地里“产生”那一刻起,通过收购、储运、批发、零售,或者再加工,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个叫“农业”。
实际上,这个链条只是“农业上行”,即农产品从生产者(地里)一路向上到达消费者。
另外一个链条,即“农业下行”,农业生产者本身就成为了消费者。
包括农业机械、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是通过工厂、市代、县经销商这样的区域层级向下传递,最终到达用户------种植户手中。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