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筑造联通B端和C端的桥梁(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尽管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和定位是正确的,但是,当下很多的产业互联网玩家会不自觉地陷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以致于很多人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去行产业互联网之实,最终让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变成了消费互联网的另外一个代名词。获取流量、资本运作依然是他们落地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全然没有了产业互联网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虽然从短期来看,这种以流量和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可以获得短暂且快速的发展,但是,毕竟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是两码事。因此,当产业互联网真正发展到落地和应用的阶段之后,如果玩家们始终找不到赋能B端,改造B端的方式和方法,B端用户无法获得想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用脚投票将会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现在看上去一片繁荣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或许依然要进入到洗牌期。
这是当下产业互联网必然要正视的重要问题。
很多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玩家一味地把产业互联网看成了一个概念,缺少技术积累、应用试验,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当成了一个继续收割流量的方式。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融资方式而已,除此之外,并无新意。
想要用产业互联网重新激活市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新联通起B端和C端,让因为互联网红利落幕造成的脱节再度修复。修复的方法并不是通过下沉的方式继续收割C端,而是要找到赋能B端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商品生产逻辑,最终让B端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让C端业已升级的需求得到满足。
基于这种逻辑,我们现在看到的渠道下沉、社交电商、社交新零售等新概念并不是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仅仅只是打了一个擦边球而已。
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仅仅只是停留在布局上,真正能够深入到B端行业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真正能够给B端行业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带来改变的少之甚少。即使是处于头部的BATJ依然停留在布局的阶段,并未大范围地影响到B端行业的生产和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淘宝造物节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新的产品都是根据淘宝的大数据收集的用户需求生产出来的;而京东同样在利用自身的数据系统来减少B端用户的决策成本,从而影响到上游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应有之义。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变得清晰,利用产业互联网之名来行消费互联网之实的跟风者的市场空间将会被逐渐挤兑,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或许有很多都会被淘汰掉,剩下的只有那些真正可以给B端提供赋能支持,真正能够改变行业逻辑的玩家。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