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最佳姿势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文/孟永辉
回过头去,我们再去看待那个异常火热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依然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我们并不需要投入太多,便可以掘得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忧的是,我们始终都无法找到深度改造行业的最佳模式。正是在这样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流量红利,可以在资本的狂热里纵情向前。
唾手可得的红利,同样造就了人们的懒惰与投机。过度迷信互联网模式,一味地以资本为导向,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平台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表面上看,这是互联网深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实质上,这是互联网透支流量红利的重要表现。细细想来,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只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便可以充分享受到资本和流量的巨大红利,并不需要投入太多。
然而,红利不是万能的,更不是长久的。一旦红利不再,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便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思考下一步将会怎么做,成为消费互联网时代所有玩家必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衍生于消费互联网的现实最终让几乎所有的产业互联网玩家都逃不过以往的宿命,于是,那些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屡试不爽的想法和操作,开始堂而皇之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出现。概念、模式等一些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司空见惯的存在,现在同样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式的的确确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玩家可以继续享受到了概念带来的红利,但是,这种假借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来行消费互联网之实的做法,带来的或许仅仅只会是短暂的繁荣。
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消费互联网的简单延续,更不是消费互联网的外衣,而是一个由内而外业已发生深刻改变的存在。当改变与产业互联网脱离联系,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消费互联网的代名词而已,流量和资本依然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现象。如果非要为这些产业互联网的玩家找到一些不同的话,B端用户成为新的流量担当或许是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仅仅只是把流量来源的不同看成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最大不同,无疑将会极大地低估产业互联网的能量。因为流量从来就不是决定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行业抑或是产业的深度改造,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精髓所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对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深度布局,正是在寻找赋能产业最佳的方式和手段。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