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府为什么重视科技发展?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古代官府为什么重视科技发展?根据问题,首先作一下解答,从大局来看,古代的官府是不重视科技发展的,否则也不会有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了。
但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的,也是由于这些缘由,中国是最先从奴隶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的国家。有兴趣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科技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官府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是我国古代的四大自然科学。
1、农学
农学从夏商周开始,便有了科技萌芽,其中大名鼎鼎的就属青铜器制品了。
青铜制品可不仅仅有青铜鼎,其他能够方便于生活的青铜制品也是多种多样:
(1)甗(yan)
甗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甑(zèng),就是笼屉,用来放置食物,下部是鬲(lì),就是是锅,用于煮水。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2)匕
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3)卣(you)
卣是盛酒器。基本形状为椭圆形、深腹下鼓、圈足,上有盖,盖有钮,形状似壶但有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鸟兽形的。
受社会制度影响,古人重农抑商,在农业方面,有着专门的著作来教导人民如何耕种,利用牛、爬犁等作为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神农》和《野老》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指导农民耕种的书籍。现存的《吕氏春秋》中更是详细讲述了耕地、播种、除草等耕作步骤。官府为了统治,在农业上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工具的发展。
2、医学
医学随着巫、医的分流和医学研究的开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扁鹊的言论涉及到“五脏”、“血气”、“肠胃”、“血脉”、阴阳等生理概念,《黄帝内经》基本确立了以筋脉脏腑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术的发展似乎是必然的,人们经历生老病死,对于生命的延续和病痛的抗争使得医学的发展成了趋势,为了将医术流传后世,相继出现了医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等。其作者也被后世人所知。张仲景、李时珍、扁鹊等均流传后世。
3、天文学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石氏星表》出现于中国,从原始的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研究的转变。
古代有专门的职位来担任夜观天象的职责,这些人被称为星宿官,根据观测到的天象变化,衍生出了《阴阳历》,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作息和劳作。《春秋》中记载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左传》记载了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对于天象的观测当然少不了仪器,
漏壶便是用来测定时间的仪器,
圭表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对浑天说进行了说明并创制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南北朝时期编制的大明历,首次把岁差的概念引入历法。对于推算太阳所在宿度和节气的精度,有重要作用。
东晋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岁差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振动作用所造成的地轴进动的反应。
在技术方面,在天文仪器的制作上对圭表和漏壶进行了改进,是它们的更加精准。
4、数学
数学先秦典籍中有“隶首作数”、“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记载,说明人们从辨别事物的多寡中逐渐认识了数,并创造了记数的符号。
商代人已经使用10进位法,创造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在春秋末期,《孙子兵法》中记载了分数的使用,战国时期《荀子.大略》中记载了九九乘法表,在《墨经》中提到了几何学中的点 、线、面、方等概念。
提到数学的成就,那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了,祖冲之,他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做出了不错的贡献,最为人所知的定然是圆周率了,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作为直到16世纪,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重新刷新。
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在世界发展史上挥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后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现在繁华的现代科技!
有句话比较贴切,就是所有的发展基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带动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利益的驱使,中国古代的科技的发展我们也是可以从利益这个角度来看的。古代的造纸术的发明。
主要推动的原因就是以前的竹子的成本太高了,所以这才有了造纸术的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就是火药的发明,这是有点偶然,因为有一些皇帝比较喜欢修仙,火药又是炼制修仙丹药的主要的方法,加上炼制丹药皇帝会给很多的财富,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了。
其他的技术基本也是这样的,但是个人观点啊,实际上古代的官府对于科技的发展不是太积极,主要发展就是农业,就是生存的基本,就像大炮火枪之类的,知识产权可以说核心都不是我们的。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