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技术经验 > 正文

“双碳”涉及哪些产业链?

2022-07-26 22:18来源:未知编辑:时寒峰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首先要正确理解“双碳”他最终的目的是要“碳中和”那对于你所说的涉及哪些产业链,我只能说他涉及所有的产业链,只要你想要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你就在这个涉及范围内,很多人的误解以为只有大型的控排企业才需要为“双碳”买单。

其实不然,作为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往大了说是为整个人类在降低碳排放事业做贡献,往小了说涉及到自身利益上,当你作为供应链其中的一份子,你生产的产品如果是碳足迹清晰让你的客户对产品碳数据有据可查亦或者你的产品达到碳中和,那无论是从产品需求、还是企业形象都会有质的提升,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对碳相关金融产品不断的创新发放,企业在做好自身“碳”功课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更多渠道的“碳”相关资金、政策的帮助,所以说“双碳”涉及到的产业链应该是全产业链。

碳中和变革下的钢铁行业,未来走势将会如何?

碳中和,我的理解就是节能减排,增加效益。对于行业来说,就是减少高能耗高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生产企业。

要达到碳中和,对钢铁企业来说就是减少粗加工产品的产能,降低碳排放数量,同时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产能,个人认为这是钢铁企业唯一的出路。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淘汰兼并低效能、高能耗的初级粗加工的钢铁企业,合理布局高附加值的高精尖的精加工产品企业,做到粗、精产能配套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减产增效,节能减排。通过减少初级粗加工产品生产,间接地减少了原材料的进口依赖,摆脱受制于人的原材料大宗商品的进口交易,转变原来被动出口初级钢铁产品为主动出口高附加值的精加工钢铁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粗钢生产第一大国,要达到粗加工与精加工产能配套,就要减少部分初级粗加工产品生产,淘汰一部分初级粗加工企业。安排减下来的员工再就业将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员工中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增加的精加工产能企业再就业,一部分进入社会转型到其他行业再就业,当然有一部分可能再就业会比较困难,这部分需要国家和社会一起关心帮助他们再就业。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8]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即温室效应,自然和人为产生的气态成分。温室气体种类很多,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七大类。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相关推荐
纳碳熵科学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 纳碳熵科学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

一、纳米材料(含碳材料)制备及应用这个研究方向目前就业和将来的发展怎么样

技术经验2022-08-03

光伏发电项目大家了解吗?有发展前景吗? 光伏发电项目大家了解吗?有发展前景吗?

回答:现在光伏是没有前景的, 但是,离网新型光伏是很有前景的。 我认为光

技术经验2022-08-03

双碳目标的含义与意义是什么? 双碳目标的含义与意义是什么?

一、如何看待控制柜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全部 自动化行业代表这未来的发展

技术经验2022-07-30

碳排放管理员作为国家新推出的绿色职业,前景怎么样? 碳排放管理员作为国家新推出的绿色职业,前景怎么样?

一、碳排放管理员作为国家新推出的绿色职业,前景怎么样? 碳排放管理师就

技术经验2022-07-29

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绿色环保低碳是未来建筑必然,从材料到工艺,

技术经验2022-07-26

火电厂还有未来吗? 火电厂还有未来吗?

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我国发电量7.62万亿千瓦时,其中煤电占比

技术经验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