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游坊CEO梁其伟:不用AI绘图,可能是老板太傲慢(附效果图)(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在浮现出最 终完全成熟的方向之前,制作人可以反复测试,因为此时他需要的并不是精确,而是“感觉”——这个词说出来时,往往是他手下美术创作者们的噩梦,但是AI显然可以不知疲倦地满足任何无理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AI也许还可以带给那些保守主义的制作人们在立项时拥有更多的冒险精神。绝大多数国内商业项目的制作人会直接放弃前期对项目风格的把控 (这是创作者们最珍视的权力,但往往就被他们放弃了) ,而直接选定一个已经成功的产品进行“参考”。
在项目中,AI可以让制作人在与美术对接时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最大的成本和时间损耗往往并不来源于美术自身 (美术加班毫无意义) ,而来源于制作人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以至于留下了大量留待美术自行猜测,捉摸的空白,而这些部分提交的时候,制作人又感觉“不对味儿”,导致了美术大量的反复乃至返工,同时制作人还往往会自我感动于自己严苛要求的“工匠精神”。
传统的需求文档,草图,照片,或者照片p图,能够提供一些大致参考方向。但是远比不上详细了描述了气氛,光照,风格和质感的AI作图,再加上一层自我筛选,如果还能在在此基础上加上p图和文档描述,则可以把沟通的误解降低到最低。 如果在前面两步中,需求方用AI进行了很好的铺垫,提出了明确的愿景,统一了“我们究竟要做什么”的认知。 那么我相信在项目进行时,美术的创作热情同样也会被激发。 AI此时会体现出其优势的一面——揭示尽可能多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背后又具有完整的统一性。AI的缺陷同样也会放大——细节繁复但缺乏合理的取舍,气氛如实再现但缺乏人类能够共情的感染力——而这,正是人类艺术家擅长处理的方面。
在与公司美术同事讨论时,我们提出了“AI更像是水墨画中的水“的说法。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家往往用大幅的泼墨方式快速地填充画面,山水的大致形态会在水墨的流动,与宣纸的晕染,笔触之间的渗透中浮现。
此时,画面事实上是由艺术家的引导 (“prompt”) 与水的物理特性 (“AI”) 共同构成的。接下来,艺术家会用较干的笔触顺着已经由水塑造而成的大形态上继续发挥细化——这里面的关键在于,艺术家事先并不知道水会如何具体流动,他无法像油画一样精确地控制画面,只能大体控制,但水形成的趋势反过来会给艺术家以灵感,使得他抓住那种偶然性,并用相对明确的笔触将其确定下来。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