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始兴的理想主义,能带领思必驰走多远?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选滨历经半年的沉寂,AI领域终于迎来了一个新高潮——又一家AI企业走向IPO,这次的主角是来自苏州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思必驰。日前,思必驰于上交所科创板提交的IPO申请获受理,正式进入上市进程。作为一家成立了15年的企业,思必驰是中国较早一批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但是,即便如此,思必驰依旧未能摆脱AI企业持续亏损的问题,在过去三年内,其分别亏损了2.51亿元、1.80亿元、2.98亿元,总计超过7亿元,且整体毛利率还面临着逐年下滑的趋势,分别为72.17%、69.74%、58.15%,赚钱这件事情始终困扰着这位AI老将。在思必驰的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理想化标签,归国创业、技术驱动、全栈布局、云+芯等等。由此来说,这是一家非常典型的AI企业,而从他的身上所能看到的,或许也是更多中国AI企业正在面临的问题。
浪漫的开始:始于剑桥,成于苏州思必驰的故事有一个浪漫的开始。2006年,思必驰的两位创始人高始兴和俞凯正在剑桥大学求学,两人恰好都住在休斯顿学院,时常一起烧烤、打乒乓球,成为彼此在异国他乡难得的好友。那个时候,剑桥大学的创业气氛非常浓郁,很多科技企业从这里走出实验室,走向世界。高始兴和俞凯见此心中澎湃,随即一合计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两人在2017年成立了AI Speech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思必驰。公司早期的创业方向非常明确,主要是通过语音技术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教外国人学汉语。在当时,语音市场还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商业领域,在国内也就科大讯飞一家企业做得较为出色。高始兴创过业,做过团委工作,也在东软软件待过,主要负责市场运营,而俞凯当时在剑桥大学攻读语音识别方向的博士,是这一领域的大牛,主要负责技术研发。两人分工明确,再加上同为剑桥校友,曾在英国国家标准局任职的林远东等人,组成了思必驰早期的创始团队。人员虽然少了些,但是每个人的能力都不错,小小的团队把公司撑了起来。公司刚起步不久,一个重大的转折机遇随即到来。彼时,苏州工业园招商团队来到剑桥大学招才引智,高始兴作为资深创业者,很快就嗅到了不一般的机会。通过双方洽谈,高始兴对苏州的营商环境以及市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加上公司几人本来就有着科技报国的想法,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公司发展走向的重大决定——带队归国创业。2008年,思必驰落户苏州工业区。面对全新的市场,又是自己的祖国,高始兴满腔热血投入到创业中。初期,公司没有钱买语音数据,他就跑到中小学、咖啡厅、图书馆等等外国人比较多的地方,一个个求人帮忙录音采集数据。作为国内早期的一批人工智能创业者,高始兴用着最笨的方法编织着前沿科技的摇篮。在随后的日子里,思必驰的业务越做越大,开始从对外汉语转向了更大应用市场的英语教育领域。紧接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大潮来临,语音技术成为应用市场的“香饽饽”。高始兴再度嗅到了市场的机遇,又一次带临公司进入全新的转型,瞄准智能终端开拓物联网业务。彼时,国内的资本市场正开始关注物联网领域,思必驰的转型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投融资机构的注意。2012年初,思必驰拿到上千万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联想之星、荷塘创投。随后,思必驰更是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宠儿,阿里巴巴、富士康、联发科、美的集团、深创投等知名企业和资本都相继押注在这一家AI企业身上。资本热捧、风口盛行、团队惊艳、技术扎实......在思必驰的身上,无不洋溢着AI行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但,即便有着这样的优渥条件,国内的AI企业依旧还是深陷在持续性亏损的泥潭里,很难在商业化进程上迈得开脚。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