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东南亚塞不下小腾讯】(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03
困顿:迷失东南亚对虾皮来说,2022年是一个差到无以复加的年份。 年初,腾讯、高瓴、木头姐纷纷减持,2022年最低点较历史高点跌去了九成;年中开始,虾皮连续关停海外站点;到了9月,集团开始大裁员,对未来的预期也到了冰点——李小冬发布的内部信中写道: 未来12到18个月的目标是自给自足,领导团队在此之前不再接受任何现金酬劳[2]。 有好事者将责任推到了成龙的身上。为了给2021年的9·9购物节造势,成龙为虾皮拍摄了一系列宣传广告。然而就和成龙曾经代言过的汾煌可乐、爱多VCD、小霸王学习机都黄了一样,虾皮不出意外地也出意外了。 事实上虾皮昔日的成功,与如今的黯然,都来源于同一套逻辑: 成于扩张,败于扩张。 2018年,PChome老板詹宏志打输了与虾皮的“土洋大战”,却突然领悟了虾皮疯狂烧钱的深层逻辑:“(对于虾皮来说),台湾提供数字、东协(东盟)提供梦想”[8]。 也就说,台湾市场对于PChome来说,是全部市场,但对虾皮来说,只不过是杠杆。当证明自己所向披靡后,也就有更多的资本开启新一轮的扩张大赛。 这与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归纳的“闪电式扩张”相吻合。他在书中提到:闪电式扩张是一种策略和一套办法,是优先考虑速度而非效率的极快速增长,进而从竞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在市场的红利时期,闪电式扩张无疑是杀出重围的制胜秘诀。 GGV纪源资本合伙人符绩勋曾用百度的资金效率作为标准,错过了当时急需烧钱的京东。 日后他在一档节目中强忍懊悔微笑承认:只要市场规模够大,钱是可以烧的。换言之,短期效率可以为速度让步。 但问题是,随着全球经济前景扑朔迷离,互联网热钱消退,投资人也不再以扩张作为唯一的指标。曾经五年亏完252亿的拼多多,顶着暴跌的股价压力,选择在2021年率先盈利,才走出泥潭。 虾皮学会了国内互联网大厂红利期大刀阔斧的打法,却没学会低谷期降本增效的活法。 在2022年三季度,虾皮加大变现,营收按年增长超过30%,亏损也从上季度的6.5亿下降到了5亿美元。 但虾皮增收导致商品变贵的代价,却是当季GMV环比几乎零增长,访问量还在9月下降了4.4%[9]。东南亚人民的消费能力,显然没能经受住考验。 阻碍虾皮创收的还有东南亚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 例如在印尼,虾皮每单抽取商户0.4美金手续费,但付出的物流成本可能在1美金以上[10]。当地快递业一度靠着虾皮补贴带来的销量迅速发展,但从2021年底开始,虾皮订单增速也陷入了停滞,友商的降本增效只能靠自己了。 在不少外界人眼里,东南亚俨然就是下一个欧盟,这里拥有中国之后的又一个确定性。但真正熟悉这片土地的人,恐怕不会轻易下此结论。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服务中国市场的14亿人,可能只需要一套运营团队。虽然东南亚市场也有近7亿人口,但分布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依照虾皮本地化的运营策略,却需要十多个本土运营团队。 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是,虾皮在高峰时一度有超过6.7万名员工,拼多多同期只有8000人。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有着无法复制的统一大市场,一旦规模上升,效益便会成为快到看不清的飞轮。 但虾皮面对东南亚支离破碎的市场,只能选择招一个团队,再招一个团队。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