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SaaS烧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就没有产生几家像样的SaaS公司?(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03
怎样判断一个SaaS的商业化落地已经实现? 很多人问我,他们的商业化过程,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但怎么知道是否落地了呢? 这件事确实不能从过程推论出结果,而需要从结果来评价。 海外SaaS企业,其实不存商业化落地问题,或者说早已过了这个阶段。它们商业化水平的高低,都体现在一套指标上,如北极星。 但如果把这些指标套在国内SaaS公司头上,那基本是没法看的。即使有公司愿意用指标衡量,也是单指标的,如NDR;但一俊遮不了百丑,脱离体系谈指标没有意义。 不过,我们总结出一个肉眼可见的简单方法,大体上可以判断商业化落地的趋势或程度。 这个方法需要回答三个递进的问题,即对于你的SaaS:
有人用
有很多人用
很多数人持续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用,都是指付费使用,免费就算了。 这个商业化落地的评判原则,适用于所有SaaS公司。就是说,跟公司规模大小、做了多长时间、在什么赛道,甚至是公司有没有钱,都没什么关系。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如果做了一个SaaS,结果却无人问津,那么大概率是这个切入点不对。 客观地对待,重新寻找“抢滩登陆点”,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不过,想蒙混过关也是有办法的,即靠钱也能解决“有人用”的问题。再没用的东西,靠销售硬推,也总是可以卖出去一些。 再看第二个问题。 从“有人用”到“有很多人用”,这个跨度就很大了,难度也增加了不小。 科学的做法,是价值量化和准确传递。 但如果想跳过这个阶段,也是有办法的,这个问题靠砸钱也是能够解决的。如果不考虑成本,找更多销售是可以卖给更多客户的。 最后是第三个问题。 从“有很多人用”到“很多人持续用”,这个难度就太大了。 要想跳过这个鸿沟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配置了超量的CSM。因为这个问题靠砸钱,是解决不了的。 如果卡在这个阶段,则说明SaaS的商业化还没有真正落地。这已经导致SaaS的商业模式的偏离,所以离成功也渐行渐远了。
04
所有成功商业落地的SaaS都是相似的,而不能落地的,各有各的不同。 (1)找不到业务承载的“核心技术” 经常有同学要我去看他们的产品。说是产品,其实是一个技术,比如AI、RPA、IoT、机器人、各种工具等等。 这种技术或硬科技在海外会有市场,但在国内还是比较难以商业化的。关键问题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业务承载,所以这类技术只能用所谓“场景”说事。 但与ToC不同,场景在构建ToB业务中没什么作用,它们本身并不具有SaaS商业化的价值,而必须依赖所承载的业务。 这类案例很多,即使公司已经IPO,其实商业化落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2)找不到买单人的“好产品” 首先,很多SaaS创业者从产品角度出发,认为自己产品功能对所有客户都有用。其实这种普适价值,几乎等于没有价值,这种做法让SaaS更加难以落地。 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堆砌了各种有用没用的功能;这也许会有用户,但找不到买单人。 其次,是你如何定义和量化你的服务价值。一个不能清晰定义的价值,既没有办法传播,也不能被客户接受或认可。 最后是你定义的价值,是否与客户业务价值相一致。这需要一套价值定义和验证方法,比如VBO(Value-Based Outcomes)方法、20验证客户法。 (3)难以商业化的“好项目” 有些项目看起来很不错,本身也能落地;但没有考虑到SaaS商业化的“可复制”要素,所以也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 比如,那些需要专业人员、顾问的深度参与,才能交付的项目。除了大幅增加成本外,因为依赖于人,可复制性成为最大制约。 这种项目达到“有人用”没有问题,但想达到“很多人用”,就有问题了。 写在最后 实际上,随着SaaS行业的成熟,留给创业公司的商业化落地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很多投资人已经把关注点从技术和对标,转到商业化落地能力上。 如果一家SaaS公司解决不了商业化落地问题,无论是新公司还是头部公司,都可能会因为资金耗尽而失败。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