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为何仍在“居家办公”?| 锐观察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国内外的大厂都在深度“痴迷”居家办公。先有Airbnb、富士通等宣布永久居家办公,后有国内大厂也急切入列。近期,重新上架还没出整月的滴滴,已经被媒体爆料,内部正在讨论共享工位计划,其措施为:两名员工为一组,在一周5天的工作日内,每人2至3天轮流到岗办公,其余时间则居家办公。 《新营销》持续关注该话题后发现,在微博它的反响平平,在脉脉却一度登上TOP5话题。职场人的发言热情,被这个感知度极强的话题完全激活了。 大家如何定义居家办公?成本转嫁论出现的频次最高。“水电房租等方面的成本,都转嫁给员工了”、“大厂都在降本增效,下一步可能就是裁员”。居家理想论也获得不少认同,“轮流居家节省了通勤时间,如果大厂都跟进,后厂村堵车也许能解决。”但也有人拿出不同的阐释,“居家办公更累,24小时on call,补贴全没。” 职场人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公司成本和福利增减,但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升级等维度,各国大厂热衷居家办公,其内核意义还有更多。 早在2020年,扎克伯克就发出观点:今后五到十年内,将有超50%的企业员工进行远程办公。并表示,到2030年,可通过眼镜型的可穿戴设备,让员工完成更高灵活度的办公模式。 这番言论过后不到一年,Facebook更名为Meta,扎克伯格也宣言“未来十年内,要让元宇宙覆盖十亿人”,又一个Web3.0高能斗士出现了。 Web3.0以“去中心化”为核心信条,被业界称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潜在进化形态, 居家办公是否也有去中心化的特质?甚至,是连接两个时代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路径?
居家办公 “一石二鸟”谈及居家办公,曾被质疑最多的方面,就是效率低下、难以保障工作产出质量。网飞(Netflix)的CEO里德·哈斯廷斯曾经表示:居家办公后,诞生于员工偶遇、当面对话的创造性想法将大幅减少。另外,对于一家专注创新产品的公司,面对面的头脑风暴是重要的环节,而居家办公达不到这个效果。 已故的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也曾认为:如果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和聊天软件,很难讨论出优质的想法,创意来自于即兴的见面和临时的讨论。 但一家企业除了创意团队,还存在更多元化的岗位,居家办公在经过三年的打磨后,如今已在团队效率升级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超十年的伊一告诉《新营销》:“如今,居家办公能够实现更好的组织效率升级。疫情三年以来,很多公司在被迫施行居家办公的状态中,逐渐让员工适应了这种节奏。尤其是一些对团队协同的需求较低、对外界支持依赖也较低的岗位,员工的效率反而变得更高,他们有更好的独立空间,更加整块的时间,去专注手头的工作。同样的,出差频繁的岗位也能借此提高灵活度,省去了很多内部沟通成本。” 日本富士康早在疫情到来之初,就宣布了全员永久居家办公的计划,其认为:居家办公不仅将大幅缩减办公空间的成本,还能让员工变得更有主动性、创造性、高产性。其背后原因在于,员工因居家办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将在岗位职责和生活方式之间,取得更好的均衡,而这种灵活性将提升他们的综合效率。 而在媒体的爆料中,滴滴之所以正式将“共享工位计划”提上日程,除了指向降本,也还有增效:在疫情期间长久的居家办公过程中,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降反升”。 在降本方面,伊一认为:“如果滴滴打磨了一套更成熟的居家办公系统,当它在更多城市、更多国家进行深入的市场布局时,就能更灵活自如的雇佣员工,甚至有可能免去租赁实体办公室的成本。如果疫情再次反复,滴滴也将有充足的适应力去面对。不止是滴滴,重视居家办公系统打磨的企业,抗击打能力都更强一些。” 从某个角度讲,这也是一种企业韧性的外显。 特殊的三年中,包括滴滴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发展出不同程度的“居家办公能力”。此外,在当前的后疫情时代,这项技能正在以更多元的方式,转化为属于企业的某种“资产”,尤其是在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伊一认为:“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但近年以来,企业在非财务要素上的表现,越来越受到行业和投资机构的重视。一些寻求融资的企业,已将居家办公当成标配,尽管很多方面的条件尚未达成。” 非财务要素是指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CorporateGovernance),也即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在如今的资本市场,ESG和常规的企业财务表现,都受到了格外的重视,甚至还是判断某个国家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维度。 当一家企业全面、深度的落实居家办公,将减少交通、空间的使用频次,进而降低碳排放,优化社会运作的成本。 伊一从滴滴的视角分析认为:“过去几年,滴滴身上一直存在信任危机,它需要重新获得公众和市场的好感。在降本增效以外,如何重新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也是眼前的要务。”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