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 AI 大模型:箱子暂不能打开,但钱还要继续「烧」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电风扇与空皂盒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 传闻某国际知名快消大厂曾引进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在包装香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缺陷,就是常常有盒子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于是,他们就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来设计分拣空香皂盒的方案。 该博士后立即召集了一个十几人的技术团队,综合采用机械、自动化、微电子、X射线探测等等技术,花费 90 万,最后成功地研究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在生产线的两旁安装两个集成探测器,每当检测到有空香皂盒经过,就会驱动一只机械手将空皂盒推走。 可以说,这是一次技术落地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重要突破。 巧合的是,与此同时,中国南方某乡镇企业也购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十分火大,叫来工厂的一名小工说:「你来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迫于压力,小工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花 190 元买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放在香皂包装生产线的旁边,产线一转就开始猛吹,空的香皂盒一出现,就被吹走了。 小工一人,凭借机智的创意,迅速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业界常 吹 说的一个大目标:降本增效。 科技革新,智能在产业中的涵义无非就是这两个口号:一是省钱,二是增效。然而,在近几年的 AI 发展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貌似违背资本规律的「怪异」现象: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不管是私企还是国家资助的研究院,都在花大价钱「炼」大模型。 导致圈内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说,大模型已在多种任务基准上展现出强大的性能与潜力,未来一定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此时的投入是为将来不错过时代大机遇做准备,投入成百上千万(或更多)训练是值得的。换言之,抢占大模型高地是主要矛盾,高成本投入是次要矛盾。 另一种声音则说,在 AI 技术落地的实际过程中,当前对大模型的全面吹捧不仅抢夺了小模型与其他 AI 方向的研究资源,而且由于投入成本高,在解决实际的产业问题中性价比低,也无法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中造福更多的中小企业。 也就是说,「经济可不可用」与「能力强不强大」构成了 AI 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两大焦点。如今,业界已达成一个共识:在未来,AI 将成为赋能各行各业的「电力」。那么,从 AI 大规模落地的维度看,大模型与小模型哪一个更好?业界真的想好了吗?
「大」模型到来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人工智能驱动的IP保护平台MarqVision近日宣布已完成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用于为
快资讯2022-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