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止血、再造血,AI独角兽们何时涅槃?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今年,格灵深瞳、云从科技先后成功挂牌上海交易所,给AI行业增添了不少热闹之气。一个自成立以来就带有“明星”光环,一个有“国家队”背景,怎么看这两者均是AI行业中不容小觑的种子选手。
然而,这次理想和现实的转变来得太快。格灵深瞳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走势不容乐观;云从因为招股书中明示的烧钱能力而成为了市场质疑的焦点。
但实际上,此类情况已经见怪不怪,像商汤、依图等其他AI大厂身上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而且深扒其他厂商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格林深瞳和云从的现状正是国内一众AI独角兽上市浪潮后的缩影,以及行业整体发展艰难的真实写照。
流血成发展惯性
长期以来,AI企业亏损已经成为常态,大部分的AI公司似乎都背负着难以言说的资金压力,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AI 独角兽更加执着于上市。从客观来看,这些AI企业基本上是赚吆喝不赚钱,即便是上市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事实也确实如此,就拿已经成功上市的格灵深瞳、商汤、云从来说,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格灵深瞳期间亏损1256.16万元;商汤期间亏损31.58亿元;云从期间亏损3.25亿元。
盈利的难题仍旧是飘在上市AI企业们头上的一片乌云。
面对这样的现状,AI独角兽们好像都已统一口径,表示目前正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即为了长期收益而做出现实牺牲,在前期亏损的情况下也持续投入,以求未来大规模商业化。换句话说,AI公司当前的亏损状态是它们为了实现未来持续收益而做出的主动选择。
而这种阶段亏损思维落实到具体经营上往往是不断拔高投入,众所周知,AI公司是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型企业,资金支出的重心很大部分都偏向技术和人才方面。
一来,人工智能产品是技术驱动型产品,为了保证技术从概念到产品的“安全”落地,不仅前期研发投入高,后期迭代更新速度还得跟上,从始至终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背后的运行保障。可以说,技术研发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所在,目前在这方面支出大似乎已是顺理成章之事。
就各家今年上半年财报来看,商汤扣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后,研发投入仍高达18.8亿元,是总收入的133.1%;格灵深瞳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累计研发投入5710.1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8.73%。
二来,相比其他行业,AI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背景有更苛刻的要求,对应地,在人才成本支出方面也比较高,其中AI企业典型的股权激励制度更是一笔大额费用。譬如云从科技2019-2021年期间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2.31亿元、1.9亿元和1.77亿元;格灵深瞳预计2021-2024年将摊销的股份支付费用总额达14414.59万元。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