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止血、再造血,AI独角兽们何时涅槃?(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其一,扩大业务范围。
众所周知,商汤、云从、格灵深瞳等AI企业普遍都存在客户集中度高的问题,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经营现状目前所带来的弊端还比较显著。
首先,会造成AI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因为一旦销售量较大的单个客户发生风险或变化,便会对AI公司整体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客户集中度过高并不利于AI企业们培养自身的议价能力,对后续盈利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阻碍。
由此一看,这些AI公司未来要想达到持续收益的目的,不断向外拓展新领域,减轻对主要客户的依赖程度势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各AI大厂已开始进行多维度布局,以求业务类型拓展更多、范围覆盖更广。
比如在应用场景上,格灵深瞳在体育健康、轨交运维两大新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业务布局;在算法上,商汤持续对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进行自研算法开发,在原本擅长的视觉处理基础上扩大现有业务范围。
其二,冲破市场局限。
大部分的AI公司基本都是做的To G和To B的生意,营收高低受少数大额订单影响较大,盈利处境比较被动。最重要的是,随着各家产品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以及更多巨头的加入,未来这种营收模式的难度可能也会加大。AI独角兽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所在,纷纷开始试水To C领域的发展。
2022年8月份,商汤发布面向消费级市场的硬件产品——“元萝卜”下棋机器人,同年9月,格灵深瞳推出自研的沉浸式人机交互系统MetaSense及大场景沉浸式互动游戏。两者的想法也很明显,就是希望能通过为C端用户服务,探索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转型。
不过,相比于百度、科大讯飞等早早就在C端布局的玩家来说,商汤、格灵深瞳的转向脚步并不算快,而且云从、依图、旷视三家目前的转向动作也不大。强敌之下,常年耕耘B端和G端的格灵深瞳、AI四小龙能否在C端中快速突进,提升话语权还有待时间验证。
另外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新业务场景的商业化落地进度还存在许多可能阻碍的因素,比如交付能力不足、客户对产品的接受度不高,或是最终商业化效益无法弥补前期投入等等。因此,资金有限的AI公司们在拓新规划上会更加谨慎行事。
毕竟与快速迭代的消费类产品不同,对于高研发投入的AI企业来说,AI等硬技术的研发和商用的风险相当高,一旦失败,所投入的高额费用也会付诸东流。总之开拓新领域是大胆而冒险的探索,能否对A独角兽们的盈利目标产生助益作用还未可知。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