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抓鱼的负面,回收模式的弊端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Take Away
Branding难解回收模式的弊端
不要陷入强逻辑链,要分析其中的关联性
看事实,看行动,不能光看说了什么
最近猫助写了一篇文章, 《做一家叫多抓鱼的公司(十七)》
很有意思,当晚我就仔细琢磨了一下,里面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
1.盈亏打平更多是从精细化运营着手,SKU层基于算法预测的价格调控,供应链的降本增效。
2. 毛利规模上升后的商誉减值 。需要用低成本的Branding来巧妙释放出部分毛利换得消费者的认同,便于维系长期商誉。
最后是一个招人启示,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能自己动笔的大主编,一起来解决这个Branding的问题。
01 看完后的第一反应坦白讲,我觉得挺妙的写的,把毛利率上升和商誉减值做了关联。并做了将毛利用于反馈给支持者的进一步展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使得人人更加为我,我更加为人人。一种正向的循环。”
仔细一琢磨, 毛利率上升和商誉减值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因为这里面猫助表示:
差价宏观波动很小;
毛利的提高是由于精细化运营导致:亏损商品停止收购,基于算法做到更“合理”的售价,供应链效率提升等等
这里面有个细节,什么叫更合理的售价?因为抛开这个,听起来是没有任何影响到差价的因素出现。
而消费者“义愤填膺”的恰恰就是 差价 。
回过头,假如说差价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消费者不管是供需两侧,都不会有太多的感知,毛利率的提升,就来自于精细化运营本身,那是好事,怎么会有商誉减值呢?
于是我又去看了一遍那篇文章,老实话,当初我没仔细看。
02 文章描述的是事实么?8月31日,多抓鱼被消费者控诉,以75元的价格回收价值约1500元的连衣裙,在平台上再次转手卖出则标价为629元。低价回收、高价卖出的差价让不少网友大呼“离谱”。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