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本暴涨!卖家押注东南亚DTC(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而在印尼、菲律宾等地,新的消费品牌也在2016年前后开始涌现。其中,Saturdays是印尼版的“WarbyParker”,他们所解决的是印尼人买眼镜难、试眼镜难且眼镜价格昂贵的问题。之所以选择“Saturday”(星期六)作为他们的名字,是因为这是一周中人们最放松的一天,而买眼镜的体验也应该如此。
成立于2019年的印尼美妆品牌Base的创始人是Go-jek的前CMOYaumiFauziahSugiharta。据Yaumi观察,在自己的美妆博客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印尼女孩来咨询皮肤问题,这让她惊觉市场上近乎没有针对热带女性肤质的产品,因此萌生了打造个性化东南亚美妆品牌的想法。
像这种针对东南亚生活方式“升级”的品牌还有不少。菲律宾的Recess是一个女性运动服品牌,由女明星IsabellaDaza创立。它的网站颇有Lululemon的感觉,风格简洁但时尚。Isabella说,希望让健康的观念能够更普及,变得“平民化”,鼓励大家每天都拿出时间锻炼。
纵观现在关注度较高的DTC品牌,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都从不同面向映射着东南亚消费者对于某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坚持服务“本土”。
在美国、欧洲等地区先后释放消费疲软的信号,并且开始“消费降级”时,东南亚消费的小火苗似乎正在“蓄势”,要点燃一片新的原野。
穿越周期:复购才是王道
大浪淘沙。新兴的东南亚DTC品牌要在消费的浪潮下站稳脚跟,长久地存活下来,也并非易事。
而一个DTC品牌要成功无非是两点: 一、找到目标的消费者;二、留住他们。
而这两点对于DTC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一来,获客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二来,DTC复购率始终是一道坎 ,但必须重视。PayerMax发现,出海东南亚卖家的利润和订单主要集中在高复购人群。
针对第一个难题,WarbyParker算过一笔账,它的获客成本(CAC)在2020年的时候,上涨了49%,而营销的成本占人均客户营收的19%。这相当于WarbyParker的客户每消费5块钱,都有近1块钱流进了谷歌和脸书等广告平台的口袋。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