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高管纷纷加盟国内公司 产业互联网迎来“正规军”(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投资人不担心找不到变现机会,今年7月中旬开市的科创板上,To B企业是大赢家。科创板名单出炉之时,不少公众纷纷表示表示“不认识”,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对此解释说,这些企业公众陌生,是因为不少都是To B端企业。
在To B市场大爆发前夜入场,也成为不少外企职业经理人的集体选择,他们的去向既有巨头,也有独角兽,比如前甲骨文全球副总裁喻思成带领一干甲骨文中国区高管集体投靠阿里云,目前已离职创业;而曾任职微软全球高管的陆奇一度挂帅百度二号人物,成为百度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推手;如今操盘腾讯产业互联网业务的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也曾工作于Oracle等等。
也有越来越多的外企高管加入创业公司,最新的案例是前IBM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天義加盟顶象。王天義曾在IBM公司服务34年,是外企职业经理人中难得的女性干将。
这些身在一线的赶潮者,嗅觉最为敏感,也最能洞察未来趋势,他们的集体回巢,也是因为看中了To B市场大爆发的超级红利。
“Be first, be best, or be out”,王天義说。
回头再说To B行业,尽管巨头来势汹汹,创业公司凶悍如狼,但包括顶象在内的中国企业,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尴尬——中国To B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美国的To B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与To C企业的比例可以达到1:1,收入几十亿美金、市值数百亿美金的To B巨头也不罕见,典型如市值超过1100亿美金的Salesforce、超过400亿美金的Workday,接近500亿美金的ServiceNow,等等。而国内的To B企业和To C企业规模的比例不到1:10,普遍规模较小,10亿美金市值/估值都是道大坎。
恒业资本曾经统计,美国To C与To B板块基本持平,To B人群规模是美国的5-8倍,但国内To B领域占股投资额不到2%,严重被低估。
To B企业从独角兽跨越到巨头的这段艰难航程,虽然蓝海辽阔,但航路凶险,需要富有经验的同路人,帮助他们绕开暗礁险滩,需要经验更为丰富的前辈,对公司进行一些指引,更能适应To B大市场,而那些来自全球To B集团的职业经理人们,则深谙此道。
这就是双方“情投意合”的原因,他们彼此需要,长短互补。
2、外企经理人加持,To B进入正规军时代
公开露面时,笑意晏晏,画着淡妆,脸庞清秀的王天義,一度是IBM中国区最有POWER的高管。
能够吸引王天義加入的民企应该不多——她对IBM感情深厚,整整在此工作了34年。三十年功与名,她见证了IBM大象跳舞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