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互联网+ > 正文

企业数字化的四条路径(2)

2022-09-06 12:20来源:未知编辑:admin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4个驱动力

1.驱动力一: 业务创新

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有内在动因,也有外力驱动。 内在动因是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产品滞销、渠道成本过高,外力驱动包括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竞争对手的精准市场投放、跨界领域的产业互联颠覆原有的商业逻辑等。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随时可以看到新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场景创新带来的弯道超车、行业颠覆,这预示着不论是数字原生企业,还是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传统企业利用原有的技术平台根本无法具备这类创新业务要求的业务在线不停机的处理能力,也无法应对秒级数十万用户的高并发压力,云计算、中台等新技术可支撑创新模式的重构,用已知的先进技术不断解决未知的创新问题,使整个生意模型都会发生改变。

2.驱动力二: 中台技术

30年前,汽车厂商一直实行经销商4S店的经营模式,厂商和经销商之间互为利益共同体,同时也相互制约。 用户在买车或享受售后服务时只能与4S店发生联系,厂商只知道压货完成指标任务。 更多的新品推出和活动促销基本上靠经验和获取的竞争对手的数据来开展,但这类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都不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用户也逐渐习惯在线了解汽车的性能,看其他用户的评价,在网上进行比价,门店与用户的触点和场景越来越少,更多的消费者停留在互联网端。 互联网、AI等技术创造了条件,推动消费者在平台进行虚拟驾驶体验,正在改变着经销商和厂商之间的价值链。

如果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弯道超车,要清醒意识到两个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是强大的技术平台; 二是全网的数据运营能力。

3.驱动力三: 产业互联

过去十多年互联网以消费和服务为主线,人们的购物、出行等生活场景被彻底改变并且深度融合。 在用户流量红利正逐渐见顶的时候,消费互联网的格局和竞争态势日趋稳定和饱和,每个企业在跨过消费互联的门槛后,又在寻找下一个互联的方向—产业互联,拓展企业的业务边界。

产业互联是促进企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的一种全新产业发展范式,正逐步重构传统产业的业务协作关系和产业价值模型。

从发展的角度看,产业互联网还处在从萌发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十年,随着技术发展、消费互联的逐渐饱和,更多企业会利用其独立的行业优势和壁垒,快速发展自身的产业互联数字化业务。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相关推荐
嘉御基金董事长·卫哲:产业互联网的“燃”点 嘉御基金董事长·卫哲:产业互联网的“燃”点

只有在存量时代,企业家才会重视效率提升,产业互联网最核心的是效率提升。

互联网+2022-09-06

车好多集团 CEO 杨浩涌:互联网世界的商战终局是一家独大 车好多集团 CEO 杨浩涌:互联网世界的商战终局是一家独大

定位理论,可能是商业里最底层的几个理论之一。 这样的一个理论,每个创业

互联网+2022-09-06

为什么供应链金融能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为什么供应链金融能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推动创新的基础力量,

互联网+2022-09-06

工业品牌数字化起风 阿里的新战争 工业品牌数字化起风 阿里的新战争

回溯工业革命发展历史,每一场均折射了产业结构调整。无论蒸汽机之于煤矿,

互联网+2022-09-06

产业互联网能否给垂直领域的SaaS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产业互联网能否给垂直领域的SaaS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目前 SaaS 产品从大的类别上来看,我认为基本可以分为: 「通用类」和「垂直

互联网+2022-09-06

高新民:互联网的下半场——产业互联网 高新民:互联网的下半场——产业互联网

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当流量到达天花板时,互联网企业该如何谋求新的方向?

互联网+2022-09-06

产业互联网兴起的三大因素和主要应用模式 产业互联网兴起的三大因素和主要应用模式

一、产业互联网的内涵和特征简而言之,产业互联网是以互联网的方式为产业主

互联网+2022-09-06

中国的DocuSign要诞生了! 中国的DocuSign要诞生了!

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依旧在看美国。电子签名这个细分领域更是如此。

互联网+2022-09-06

搜狗财报:增长的本质是创新 搜狗财报:增长的本质是创新

财报显示,二季度搜狗公司的总收入达20.7亿元,同比增长8%,搜索业务相关收入

互联网+2022-09-06

「安全」的产业互联网下半场:底线,天花板和云上新未来 「安全」的产业互联网下半场:底线,天花板和云上新未来

“安全不再只是CTO、CIO们的工作范畴,也需要CEO的战略关注,产业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