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消费互联网,为什么工业互联网更需要高技术人才?(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消费互联网的运营模式通常是以“眼球经济”为主,即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和有效信息的提供来获得数据流量,从而通过流量变现的形式吸引投资商,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所以,在这个“信息过剩“、“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怎样在“无限的信息中”获取“有限的注意力”,便成为了消费互联网的核心命题。
于是,依托于强大的信息与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多样化的移动终端的发展,众多互联网创业者们开始想方设法去争夺注意力资源。他们以消费者为服务中心,以提供优质内容、个性娱乐为主要方式,试图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眼球,创造流量以完成变现。这样的消费互联网产业链结构关键是将信息技术转变为不断迭代的内容发布和脑洞大开的消费者互动。新奇、有趣是提升用户粘性的法宝。
诚然,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演进,语音识别不断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大幅跃进、海量的应用不断向个人消费者渗透。从移动端应用多元化的发展到智能终端(如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再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突破,互联网正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也正在逐步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与服务模式。
互联网时代开始“ 从小C 时代 ”逐步过渡到“ 大B 时代” ,即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但要谈及移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融合,对技术的要求不仅更高、更严苛,也更复杂。
以生产制造体系产业为例,工业互联网在与传统企业融合中的最大特点,即将原有以企业为导向的规模型设计转向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设计。从产品功能研发到产品包装设计,每一个部分都通过互联网思维与用户建立关联,争取更广泛的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生产制作方案,强调用户的参与度,尊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消费互联网下的“眼球经济“已经到达了一定的市场瓶颈。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曾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GDT,即国民总时间。其实,现在包括BAT 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争夺的更多是国民的时间。而依托高精尖信息技术的工业互联网所创造的“价值经济“正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并以消费互联网不可比拟的价值体量迅速发展。
工业互联网对技术、安全和数据上要求更复杂
消费互联网更容易让用户理解,因为大部分人都能接触到,它让整个交易效率提高了;工业互联网则不然,它存在于生产的流程当中,连接的是数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的设备、产品和系统,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