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观察 | 华兴资本包凡:解构产业互联网投资逻辑——产业够大、链条够长、上下游玩家相对分散(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过去十年、二十年,互联网行业发展主要靠红利,一是靠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的红利,二是市场红利,但这两个核心指标,今天都已经碰到瓶颈。 下一步发展方向、破局之点在于数据的应用。
过去二三十年,互联网把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带到了网上,这其中产生、沉淀了大量的数据,同时大量企业业务也基本上了云。 如果我们把数据看作资源的话,其实地下的(待开采的)石油已经很多了,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应用好,一定是下一步创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各行各业的存在必须要产生社会价值,互联网行业的社会价值在于什么呢?
如果说过去的消费互联网极大程度上释放了中国的消费能力,下一步必须对中国的产业进行改造,要全面地提高中国的生产力,这就是互联网“脱虚救实”的大方向。 也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
回到中观层面,互联网红利耗尽后,通过 云与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企业与企业间的连接愈发重要,其中存在大量问题,也成为下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方向。 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业务上云后,实际上完成了自身数字化的改造,可以重构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提升管理体系的效率。
产业互联网最大机会在流通环节
消费互联网跟产业互联网有很大区别。
消费互联网更多是To C端,网络效应非常明显,Winner Takes all。 在这样的逻辑下,早期经常会出现花钱买流量助推企业快速发展的进程。 在细分行业中,很容易出现现象级的发展和指数增长,因此企业发展的速度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变得尤为重要,战略上有所谓的“唯快不破”。 消费互联网领域寡头效应非常明显,价值高度集中,最终存留下来互联网巨头们优势相当明显。
但是到了产业互联网,这个逻辑就不再如此。 光靠烧钱是烧不起的。 由于产业非常复杂,上下游环节间深度链接又各自独立,所以产业互联网企业往往是线性成长,经过一个拐点后成长速度会加快,先慢后快。 消费互联网巨头的优势短期在产业互联网里面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消费互联网比美国更加发达,以服装行业来看,每年新的服装款式在美国只有3000个,中国是30000个。 餐饮行业,星巴克用10年的时间开了1500家店,而瑞信花了10个月就开了1500家店。 出行行业,Uber在全球每天只有1500万单,而滴滴在中国一天就有2000万单。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投资人要有一定的情怀,这个情怀就是要有一定的能够使产业崛起的信念。
互联网+2022-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