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回来了”以后,协同办公商业化路在哪里?(4)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对于协同办公赛道而言,前三年是难得的市场拓展期,钉钉、腾讯会议、飞书等产品纷纷用免费策略抢占市场,腾讯会议上线仅245天用户数就破亿。但免费策略的另一面是成本压力,“成本边际递减”的逻辑不适用于协同办公,规模越大,公司也要承担更大的技术资源成本(带宽、服务器、存储)和人力成本(研发、销售、管理)。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2022年11月,钉钉音视频技术资源单月成本约为2.5亿元。其中超过70%是网络带宽成本,超过20%为服务器和存储成本。过去三年,钉钉每年网络带宽成本为15亿-20亿元,极端情况下超过20亿元。
亏损跟着规模增长而增长,那么收入呢?身处互联网行业,各家都格外看重DAU、MAU数据,但用户不是客户,协同办公也没法复制To C的商业化逻辑。依靠免费追求规模,会让收入和亏损变得极不平衡。
钉钉的转向是行业试图跳出陷阱的写照之一。在推进商业化的同时,钉钉将核心指标从DAU换成了收入和活跃“企业”数,这代表公司在经营思路上从To C转向To B。腾讯会议上线收费模式,也被广泛视为行业进入拐点,从重视规模转向重视收入。
但培养B端付费习惯是个长周期工程,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一个“完美”的SaaS模式,应该用标准化产品实现规模化,降低扩张边际成本。然而国内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对标准化产品接受程度高,但付费能力较弱。钉钉总裁叶军去年9月曾提到,“现在企业用钉钉基本是免费的,真正付费的数量可能1%都不到”。
真正能贡献可观收入的还是大客户,但大企业业务和架构复杂,定制化需求更多。厂商很容易陷入另一大陷阱: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平衡。
这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如果一味跟着大客户的需求走,企业很容易变形为 “项目制” 的企业服务公司,增速和利润率都将被压制;如果不做定制化,公司又可能因此错失大客户。
一个常被提起的案例是飞书从钉钉手里抢下小鹏。此前小鹏汽车弃用钉钉,改用飞书,一大原因是钉钉没法满足小鹏的定制化需求。这成了钉钉转向大客户战略的契机之一。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服务大客户需要更多的研发人员和更大的客户成功团队,成本高周期长,盈利压力更大。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