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IP+城市产业,电竞商业进阶的新公式(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从社会视角来看,电竞也不再只是一种休闲娱乐项目,而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能引发一个群体的共鸣,如今这个群体也在日益扩大。《2022亚洲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提到,2022 年中国电竞用户规模预计达到4.5亿。在职业赛事关注度上,电竞赛仅排在“国球”乒乓球赛之后,超过篮球、足球,位列第二。
图源:《2022亚洲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
一个成熟的产业,文化与商业是一体两面,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商业的喂养和催化。电竞在近二十年的发展时间里,其商业化模式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在最早期,电竞的商业化模式与传统体育赛事“一脉相承”,主要依靠赛事转播、品牌赞助、门票售卖等比较单一的方式盈利。但因为电竞产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观众付费意愿较低,赚钱并不是件易事。
赛事版权和品牌赞助贡献了电竞收入的“大头”。尽管从观赛数据上,电竞赛事总能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但具体到赛事版权价格上,电竞距离传统体育还有差距。一个典型的对比是,2019年B站以三年8亿人民币的价格拿下S赛中国地区独家直播权,但2020年腾讯买下NBA独家数字媒体转播权五年版权的价格是15亿美元。
品牌赞助亦不太稳定,常根据赛事规模、战队比赛情况来确定。大多数品牌在赞助时走短期赚流量路线,战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品牌便签下三个月到半年的短代,战队一旦表现不佳,便会立即撤出;此外,赞助的品牌也比较有限——超竞互娱集团首席执行官、EDG总裁吴历华曾回忆道,大概在2015年,愿意赞助的品牌更多是游戏相关的硬件厂商,如耐克等传统体育的常见赞助商对此前从未涉及的电竞行业,仍然持保守看法。
同时,与传统体育赛事相比,篮球、足球的现场门票是付费制,哪怕是线上观看也需要购买会员,但电竞赛事大多是线上免费观看,线下门票售卖情况也依赖于战队人气,难以完全覆盖成本。
随着电竞走向职业化,其自身影响力不断扩散,电竞的商业模式也从靠品牌、版权走向“跨界破圈”,来到了2.0阶段——基于赛事IP做衍生。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