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新闻游戏”:新闻的叙事方式越先进,就越贴近于游戏 | 精选(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2、非虚构写作视角:
有学者认为, 新闻游戏是一种非虚构创作类型 (蒋晓丽 & 贾瑞琪,2018)。非虚构写作和新闻游戏一样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张文东认为“非虚构”写作的两个特征为“不是”虚构与“反”虚构,即非虚构写作叙述的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并应该如实叙述事实或复制现场,不进行某种主观的加工。它的真正意指不在于某个已经被程式化新闻写作解构的真实事件,而在于事件背后的“真实”。西方学者回到新闻游戏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初语境,将新闻游戏与类似非虚构写作的政治漫画进行类比,认为政治漫画的主要功能是“ 通过说服性的视觉和文本隐喻传达带有价值立场的编辑意见 ”(Treanor & Mateas,2009),并为新闻游戏未来发展指出方向。在此,与新闻游戏相对应的概念是小报游戏(tabloid game),即只使用表层的新闻符号(如名人文化)而并未传达任何实质性内容或观点的娱乐性游戏。
图源:参考文献《Newsgames:Procedural Rhetoric meets Political Cartoons》
可以看到,这两种新闻游戏的定义均强调事件性,但 事件性并不与真实性直接关联 ,换言之,以特定事件为叙述对象的程式化新闻写作也许句句属实,但却隐藏了部分真实。二者又有不同,前者强调时效性,因而在实际游戏制作上具有较大困难;后者则不强调时效性,只要该主题在社会中仍有现实意义,那它就永不过时。正如非虚构写作某种程度上是对僵化的专业主义的一定补充, 新闻游戏也可以并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尽管它又独立于新闻报道) 。
02 再现他者:游戏媒介的特长
1、程序修辞:
游戏叙事及其说服性依赖于程序修辞。Bogost将程序修辞定义为“ 电子游戏通过计算机结构体现(embody)意识形态的方法 ”,一种“通过基于规则的表达和互动而非口语、写作、图像或移动图片来实现说服的艺术”(转引自:Treanor & Mateas,2009)。在强制性的程序修辞下,玩家尽管可以通过不同的操作生成属于自己的游戏结局,但游戏机制(mechanics)(Hunicke et al.,2004)将会在一开始就对所有游玩行为与结局进行限定。因此, 游戏这一形式十分适合再现社会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 ,如《喀布尔大爆炸》(Kabul Kaboom)将失败作为修辞策略,在汉堡和炸弹的交替坠落下,试图收集汉堡并躲避炸弹的玩家注定“失败”。不需要过多阐述(tell),就可以展示(show)出美国对阿富汗的“人道主义战争”的虚伪与荒谬。在不可能“获胜”的挫败体验中,玩家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