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公司当然是有“硬科技”的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桑明强
和过去的消费互联网类似,近几年人工智能行业多少有点到了分水岭的意味。一方面,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有所区隔,让标准化这件事门槛变高;另一方面,Gartner虽然在《2021年AI成熟度曲线》提及机器学习、边缘AI、决策智能在内的创新会对市场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但短期内想突破这些技术桎梏并非易事。
在这种形势下,“拐点在哪”以及“如何破局”成了一众玩家正在思考的关键命题。尽管AI业态延展的不确定性在加剧,但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这件事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从AI明星企业的崛起,到新基建、东数西算的战略实施,如果说前者是二级市场的正向反馈,那么后者就是产业级的框架搭建。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被视为帮助人类突破科学技术进步认知障碍和认知边界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些年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以微软为代表的“智慧的工具”、特斯拉为代表的“聪明的车”,包括扎克伯格所押注的“元宇宙”,均掀起了行业级的变革浪潮。按照AI的三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来划分,如果说过去是数据和算法的繁荣时期,那么现在显然是算力发展的黄金年代。
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1年,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5万亿元,其中云计算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算力产业支柱作用愈发凸显。
通俗来说算力就是计算能力,指的是数据的处理能力,小到手机笔记本,大到超级计算机,算力存在于各种智能硬件设备中,过安检时的每一次人脸识别、发消息时的每一次语音文字转化,都需要硬件芯片的算力支持。可以这么说,算力的大小就代表着对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一家AI公司含金量的关键指标。
最近两年,大算力的确定性,一定程度上拨开了AI行业的云雾。国际上很多科技公司包括谷歌、特斯拉、Facebook等,不惜斥巨资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国内的很多政府和企业也躬身入局、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但也有观点对此持严谨态度,在刚刚结束2022中国算力大会上,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AI大装置事业群总裁杨帆认为,“当我们在谈算力的时候,必须要想好算力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
从过去业务层面的生存抉择、疲于追赶,到现在基础科学的底层创新与博弈,很明显,国内的AI行业和玩家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新拐点上,一场新的角逐也才刚刚开始。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