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下场“种草”,争议不断的小红书,如何撑起200亿美元估值(6)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在媒体人潘乱主持的一次直播对谈《小红书的社区、泛化和竞争》中,产品经理苏青阳提到了社区类产品一般会通过“有意扶持KOL、侵略式占据外部创作者以及做大型营销事件”几种方式来进行扩张,“但小红书这些都没做,反而在修炼内功”。
这是小红书养出来了的“种草生态”,在中国社区产品中,豆瓣、知乎等也有过这样的时刻,能够将产品搭成“社区”的公司多多少少都做过一些“反效率主义”的事,拒绝快速成长让它们头顶着更亮眼的增长光环。
但时代已经变了,无论是主动躬身做电商,还是在去年切断淘宝外链,都在表明,小红书已不再佛系,选择主动加入竞争。
新的问题产生了,小红书的未来该向何处去?从目前小红书的动作来看,新的增量有二,一是基于自身长尾优势,聚焦核心品类,做垂直电商。另一个增量则在出海。
在垂直电商方面,小红书通过下场投资的方式,从上游的品牌,到中游内容运营再到下游平台交易的闭环,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能让小红书深入交易环节,更好地提升商业化能力。
但实际上,小红书的角色却十分“尴尬”:一方面,小红书深知“不能把鸡蛋同时放在一个篮子里”,从其投资的版图来看,有母婴品牌,也有潮玩品牌,也有旅游品牌,每一个品类上小红书都有一片“草原”,但垂直电商的生意也并不好做。
不同行业有其特定的行业壁垒,如母婴电商天然重线下消费,线上红利本就有限,而母婴产品品类少且客户群体并不大,因此用户也天然信任综合电商平台。
又如小红书入局的旅游行业,产品属于非标品,个性化定制强,且在携程等传统OTA平台经历了几轮价格战后,行业的进化方向已从价格进化为服务,小红书如何在前端旅游产品与后端履约保证其优势?关于这些问题,小红书的管理层可能已经听了不下百遍。
那么,小红书为什么不去解决上述问题?
答案可能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去做,他们只愿意做他们擅长的事。毕竟,垂直电商的先辈们已经试验过目前“小而美”无法抵抗大而全的电商巨头,与其做一个重生意,不如以更轻的方式链接更多的生态。
这或许与创始人的基因有关,小红书的两位创始人毛文超和瞿芳的主要经历都集中在创投,比起下场做重活,他们更擅长组局连接资源,做自己擅长的事。
而在出海方面,根据白鲸出海的统计,小红书旗下的日本社区Uniik和东南亚社区Spark在过去半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背后的原因在于小红书的精致风无法打动海外年轻人(毕竟海外有一个足够精致,也有庞大用户地盘的Ins),出海的第一道坎儿就卡在了产品定位上。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