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产业互联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5)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业务中台”,听起来似乎很敏捷、很共性、也很普适,为广大传统行业提供了业务发展的新路子,但实际上如果传统行业企业直接套用,恐怕会水土不服。何以如此?“大中台小前台”这种范式,实际上植根于互联网企业“OT与IT深度融合”这一前提。同时,互联网企业聚焦“敏捷”,也是由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以及快速迭代的产品服务而决定的,传统产业则不尽然。与其直接谈论“业务中台”,不如首先看看传统行业业务的几个特点:
1)多元化:成熟业务求稳定、创新业务看敏捷
传统产业企业的内外部业务通常是多元化的。典型的如汽车行业,包括了整车设计、动力总成、部件加工制造、总装、测试、市场营销管理、最终客户服务等多个板块;医药企业也是如此,从新药研发到上市销售,中间也要经历多个环节、涉及内外部多个团队和利益相关方。传统行业的普遍节奏是稳中求进,行稳方可致远;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发力开拓新业务,且基本盘都较为成熟、占比大。在这种情况下:
成熟业务的核心诉求首先是稳,大幅度变革或颠覆,涉及面太广、耗费的管理资源过大、带来的风险也过大,一般不是首要考虑;
创新业务则越来越重视敏捷,诸如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工程中心等用于支撑敏捷的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是即便如此,与纯互联网产业相比,传统产业探索创新业务和模式的成本高、周期长、涉及面广、更包括了复杂的组织内部角力,大都跟DevOps的敏捷程度相去甚远。
2)独立性: 业务与IT、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着天然差异
正如前文所说,传统产业的业务与IT是两个范畴,话语体系不同、技术领域各异。这也就造成了业务与IT之间的天然鸿沟。因此,这就决定了二者是“松耦合”,无法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
一直以来,IT侧需要理解业务侧复杂动态的需求,并将之抽象和转化为IT逻辑、技术和解决方案;业务侧又需要理解IT侧的技术架构、发展趋势、能力瓶颈,对优劣势、潜在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具备“跨界”能力的人才是两侧相互配合的关键因素——而这种人才却往往是稀缺的,尤其对于IT侧而言。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招募和争抢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行业业务拓展等人才,也从侧面印证了稀缺性。
同时,多元化的业务场景之间,也往往差异巨大,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底层数据、业务逻辑、场景需求各异。尤其对于经历长期发展、高度专业化的成熟业务而言,可供提炼、沉淀和横向迁移的模块化、可重用的共性能力有限。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