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产业互联网 你得跨过四条护城河(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为什么是用面部识别技术,原因非常接地气。
施工总包方总是会遇到分包方因为种种原因消失的风险,这个时候,干活儿的工人只能找到总包方要工钱。 如果工人像打卡一样,在每天进场前面部识别,就能统计出有哪些工人,以及上下工时间。 总包方可直接将工资打到工人账户上,然后将相应工资在分包方的合同里扣除。 因为房地产施工的场景非常封闭,只要把住出入口,面部识别就能发挥作用。
与传统互联网公司「发现需求-商业计划书-融资-产品原型」的开发路径不同的是,这家公司的开发路径是: 项目获取-取得资金-用项目孵化产品原型-用项目迭代产品原型。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靠「预期+免费」模式去培养用户习惯,而是靠「项目+替代」模式去迭代用户习惯。
上面提到的三个故事,前两个跟我的行业背景——传统的电力能源行业有关,最后一个则扩散到了传统行业。 从这三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或者感受到不同的趋势。
这些面向产业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天生具备以下四点不同:
需求多半从实际有需求的公司孵化出来,而不是平地起高楼;
能孵化出这些需求的公司大多营收正向,而不是烧投资人的钱;
都是用盈利项目进行孵化,孵化即盈利,盈利即孵化;
具备行业内的强复制性。
这看起来没有护城河——也就是技术门槛,好像我是传统行业,我自发启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力量,加上外来赋能的互联网平台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想法不可避免。 但其实横跨在我们面前的,有四条护城河——每一个行业的产业互联网,都可能不一样。
能源互联网将是产业互联网的最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聚焦到能源互联网行业,这四条护城河在哪? 如何跨过这四条护城河?
【一】 人工河
宁要昂贵的「人海战术」
不要便宜的「机器换人」
企业规模越大,市场链条越长,越不容易启动——即使你帮他实实在在降低了财务成本。 要跨过的第一条护城河,是巨大的成本矛盾: 宁愿要昂贵的「人海战术」,也不要便宜的「机器换人」。 为什么?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