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不是走错了方向?(1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心理学中对智能的定义虽然并不统一,但在行为方面,往往围绕自我驱动力、判断力、规划能力等展开,而在思想方面围绕主动性、理性决策、系统性推理、信息的解构比较与整合,以及高级、复杂的适应性等方面展开
对于非人类生物的智力研究,往往在于设计各类实验以观察动物对于外部复杂条件的反馈、长序列事件的学习模仿以及对于特定抽象概念(如自我、数字等)的认知
从以上四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对于智能的定义均围绕其 表现 以及 抽象工作方式 而非 硬件原理 展开。至于神经科学等领域,其关注的问题更加倾向于How,而非What。
那么从这里来看,我们是否可以如此认为:一个 与外部环境交互过程中显现出智能 的系统,即是有智能的,而不论其内部原理如何呢?
从我粗鄙的哲学功底来讲,现在还不敢下定如此暴论。但至少,通过上面总结出的方向,我们可以认为人类对于“智能”的 期待 确实是体现在其外在表现上的。既然我们讨论的问题根本在于“人工智能是否走错了方向”,那么我认为,以“期待”替代“定义”去讨论,在此处是合理的。
既然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期待,我们便可以做如下的讨论:是不是只有在一个系统在硬件原理上和人脑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如我们期待般地与外部环境发生智能性的交互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仅仅在于智能,任何系统在给定一个预期行为的背后,都可能包含不止一种实现。一辆车可以以蒸汽驱动,可以由汽油驱动,可以由柴油驱动;相同含义的一段话可以用中文、英文甚至是任何一种自创的语言表达。一段数据可以在内存中表达为微小电容中的电压,可以在硬盘中表达为局部的磁性。从更高层次来讲,对于一个能够被表述的 意义 ,我们总能将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成不同的实现,这些实现互相 同构 ,这些实现共同 张成 为这个意义对应的编码空间,而从意义到实现的映射,不同实现之间的映射,以及实现到意义之间的映射,我们称之为编码/解码。(在这一视角里,信息的载体也被抽象化为信息)
诚然,部分编码-解码是有损的,如数字信号的离散表示空间确实无法完全精确地还原连续空间中的模拟信号,但是对于智能这一问题来说,信息的损耗造成的误差是可容忍的。证明如下:
我们认为大部分人类是拥有智能的
若我们引入一个向量空间Q表示人类在各个方面的智力, 则每一个个体为该向量空间中的一个向 量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