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不是走错了方向?(14)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其实上面讨论了这么多,也可以由一个例子来表述:
人类已经对部分生物的神经系统得到了完整的模型,将这一模型放进计算机中模拟,仅仅因为载体变化了这一模型就不能如预期工作了吗?
最后让我们回到所有问题的核心上来,
人工智能的方向是什么?对于这个核心问题,事实上“人工智能”这一词汇本身是包含着误导性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每每听到这样的词汇大家总是关注于“智能”而非“人工”上,从而联想到文学、影视作品中那些或可以与你促膝长谈交流人生,或可以获得求生欲然后把你的世界毁于一旦的那些与人无异的个体。诚然,人类最大的浪漫之一就是人类至今仍在潜意识里相信着自己是特殊的,人性是有着“神性”的。人类对“智能”的预期也在于自己能够产生同理心范畴内的智能(对于人类不能产生同理心的,人们将其归于“复杂的现象”,而非“智能”)。
如果我们把目的单纯地划为构建这样的智能系统,那么只有小部分的研究(比如人工生命,以及虚拟伴侣)符合我们的梦想。但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思绪从浪漫主义的遐想中拉回来,关注到“人工”这个词上来,关注到我们探讨的我们对“智能”的现实期待上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现在的发展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的事物,或者说“人的造物”,永远在于为人类服务——或者说得优美一些,帮助人类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我的观点中,人类的劳动分为几个层次:
机械性劳动:即有固定模式的“手作”
控制性劳动:通过对机器稀疏地控制、操作,将高重复性的劳动交予机器
规划性劳动:根据具体的需求,产生策略;或根据目的,给出具体的实现,从而将控制也能够自动化
创作性劳动:包含哲学思考、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等上层精神活动的行为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将人类的大部分从1中解放出来,而走向2;信息革命则将人类进一步从2中解放,迈向3。从这样的发展路线上来看,我们当前的人工智能几大主要派生方向:自动化控制、目的性分类识别、内容生成,可以说是正在尝试将人类从3中解放出来,甚至进一步启发4的。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