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Web3悖论」的内在机理与突破路径(9)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在现存网络世界,SaaS 仿佛是企业专属产品,To B 天经地义,比如 Jetbrains 的开发工具,达索公司的工业设计软件,还有芯片设计领域的 EDA。而在 Web 3 世界里,SaaS 将提供一种 To Anyone 的可能。除了社交图谱和创作者经济之外,撑起 Web 3 宏伟蓝图的还有 SaaS 工具。 从 To B 到 To C,不仅仅是使用对象的变化,更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升级。在 Web 3 中,SaaS 会成为一种遍在的基础设施,任何人都可自主搭建,用提供集成应用或 API 接口的方式供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 究其原因,无论是社交,还是创作者经济,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人和人」的关系来进行产品设计,To C 应用会成为 SaaS 主要破局方向。如果我们想让基础设施持续走入更多服务领域,那必须走向更底层的 L1 扩容,甚至是硬件设备,就像 ASIC 矿机做的那样。 目前有一种解决方案是基于现有产品的二次服务,最典型的就是 IPFS,免费试用、无限容量,如果能在其基础上搭建商业化的服务,基本上等同于白嫖。 比如 Skiff 去中心化邮箱+云文档的办公套件服务,既可用于个人的日常写作和沟通,也可替代 Google workshop 的办公套件,并且完全基于 IPFS 实现。如果沟通对方也使用 Skiff 账号,则双方的邮件沟通与云文档协作的所有记录都会留存在 IPFS 上,而不经过任何中心化服务器。 此类应用的出现,一方面说明目前的 IPFS 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提供商业化服务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此类产品仍有较重的模仿痕迹,仍旧需要长期发展来探索新的产品模式。 以区块链市场的分析工具为例,由于链上信息的透明性,以及交易的频繁性,专业的分析工具一直有市场,但也有门槛。个人虽然可以直接分析链上信息,但明显这个难度需要开发者的技术水平,对普通人并不友好。有没有破局可能? Dune 和 Nansen 在内的工具创造了融资 8 千万美元,估值 10 亿美元的神话,并且此类工具更容易被「基础设施化」,因为其本身并不需要包含交易功能,甚至功能模块都可以用户自定义,只需要开放 SQL 接口即可。本质上,这是一个管道设备,项目开放 API 接口和文档,用户不断查询积累数据,当用户习惯被培养好之后,其形成的流量也就具备了商业价值。 这种工具的护城河在于用户习惯和数据积累,而并不在于开发难度,与 Chainlink 是不同的设计逻辑——Chainlink 是大家都认可的基础设施,因为预言机数据需要高精度的准确性,不能因为界面更好看或者多几个功能模块就被轻易取代。 这就是 SaaS 从 To B 到 To C 的场景迭代,以及带来的商机。 目前的 Web 3.0 仍在草创阶段,我们需要 Web 3 真正过渡到由用户和服务来支撑盈利模式的时代,这样才会行之久远。行文的最后,让我再度回顾 Web 3.0 的突破路径,在信仰再造和项目先行的指引下,不管是走向图谱化的社交产品、还是内容货币化的创作者经济,抑或 To B 升级到 To C 的 SaaS 软件……都以一种「孤勇者」的姿态,向大众宣告了一种未来生活方式的到来。 也许 Web 3.0 还存在种种问题,也许从业者还在黑夜中迷茫,但这些抽丝剥茧的分析并不是在否定 Web 3.0,我们的初心是竭尽全力避免一种狂热式的竭泽而渔,防止一旦遭遇如同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很多人即将陷入极端的否定和怀疑之中的熊市之殇。 Web 3.0 也许还很漫长,也许还需要多次迭代,也许躬身入局的「孤勇者」们会折戟成沙,项目会灰飞烟灭,但它如同通向未来世界的微光,终会在未来的一瞬间,照亮未来世界的满幕星光。「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反Instagram的「BeReal」 想完全摒弃Instagram之前的审美、让bereal成为主流审美的A
技术经验2022-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