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的另一面(7)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除技术进程缓慢外,AI产业还面临着“商业化瓶颈”,这里所说的瓶颈并非厂商们找不到商业化出口,而是业界基于成本与效益的矛盾,暂不愿为“不经济”的解决方案买单。毕竟对于中小企业老板而言,最关心的不是技术多么先进,而是能不能只花小钱,就把大事办了。
显然,当下的AI应用很难达到老板们的预期,不然也就不会有“AI祛魅”一说了。这背后的逻辑则在于,AI厂商难以满足各行业、公司迥异的商业化需求。
以CV场景为例,由于AI厂商们欠缺量产高可用AI模型的能力,海量数据标注清洗仍需人工来完成,俨然沦为“人力密集型产业”,导致解决方案成本较高,难以切入更广泛的市场。这一点从各家AI厂商的财报即可一窥究竟——ToG业务始终占据着半数江山,长尾场景则难以登上台面。
但换个思路,一旦有玩家端出可用性、经济性皆具的“杀手级技术”,便可突破当下的桎梏。一众AI企业高额投入的目的就在于此,毕竟谁能率先走出“黑障区”,谁就能吃到螃蟹。
环顾整个AI赛道,第一批吃到螃蟹的玩家一定是当下布局最为完善的厂商,商汤无疑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商汤找准了AI落地的正确路径——平台化。
早在两年多以前,商汤便高举“平台化”大旗,寻找摆脱行业内人力密集现状的出口。时至今日,商汤已然搭建起涵盖算力层、算法层、平台层的SenseCore AI大装置,将战略落实到实际应用领域。
据悉,商汤AI大装置具备完整的、规模化的算法生产能力,基于此,AI解决方案成本降幅明显,进而使各行各业的企业在预算有限的状况下进行AI部署,实现AI的规模化落地。
而众多案例中,商汤AI在《星际争霸2》游戏中的表现值得一提。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Gartner预测,到2023年,超过33%的大型机构将采用 智能决策 的实践。
元宇宙2022-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