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发展结构、商业逻辑与创新精要(15)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让产业互联网不再孤单
政府培育与扶持产业互联网过程中,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把握产业互联网跨界融合属性加快建立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并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提高产业组织能力与产业治理能力,赋予产业互联网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政府培育支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改革开放40年证明了中国各级政府都是管理工业经济的“好手”,基本上都形成了一整套“划地成园、招商引资、规模制造、出口拉动、税费减免”的发展模式,通过运用产业分类统计+资源要素配置+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牵引+专项政策支持+平台载体布局等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方式。但是产业互联网由于具备创新引领、数据驱动、价值整合、平台赋能、多元协同等基本特征,基本上打破了过去经济部门条块分割、上下贯彻、规制管理的基本经验。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钻石模式”,顶层是产业组织,这也代表了培育产业互联网的公共政策基本逻辑。因此,培育发展产业互联网,核心是要转变政府的基本角色,更好地发挥产业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形成“政府搭建赛场、市场开放赛道、企业成为赛手”的基本模式,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所为”就是说要优化制度产品供给,创新组织方式、优化创新结构,是立法度、多备案、搭平台、建体系,是允许市场主体去试错,是营造能够发挥企业家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动力的营商环境。“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尽量不要直接参与和控制资源配置,不再简单地用过去税收返还、财政奖励、项目支持、土地指标等粗放式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不再是简单直接地‘“给项目”、“给合同”来短期刺激企业、输血企业发展。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直接选择一批本地产业互联网企业,然后直接“安排”本地的制造业企业加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当中,而没有具体考虑到这些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实际情况,使得“上平台上云”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建立完善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机制
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钻石模式”,底部是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站在生态培育的层面来看,需要在设计者、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等不同主体之间,形成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机制,解决企业间联系松散、产业间链接不深、要素流动受阻等痛点、难点。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链长制、产业专班等各类产业管理手段、工具,但是这基本上还是从建链、强链、补链为出发点的。在推动跨主体、跨领域、跨产业过程中,需要找到能够发挥产业促进作用的平台组织。产业互联网要能实现跨界融合,需要三类角色进行搭配,即领军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企业等为代表)、专业机构(以新型研发机构等为代表)、平台组织(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为代表)。进一步来说,以领军企业、专业机构、平台组织为“牵头人”,在领域选择、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创新、项目落地等不同方面,与地方政府形成新型政企合作关系,共同在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上开展顶层设计,让培育产业互联网的“设计感”、“路线图”、“执行性”更清楚、更突出。产业互联网的中间三角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共同构成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进一步来说,需要建立起“六个一”的促进机制,即1个产业赛道、1个技术创新源头、1个头部企业、1个平台机构、1个产业基金、1个产业大脑。产业赛道是指聚焦明确的产业方向和重点领域,这样更有利于让产业互联网平台去打通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服务链;创新源头是指能够进行场景应用的技术创新源头,加强以新一代信息为代表的技术集成应用;头部企业是指通过主导设计、创新场景、流量驱动、信任背书等方式推动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的领军企业;平台机构是指能够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各类资源整合的第三方机构;产业基金是指具有赛道投资属性、资源配置能力,能够打通产业互联网三角关系的投资基金;产业大脑是能够为产业治理提供数据、认知和决策支持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在“六个一”机制上,进一步发展成熟诸如新场景发布机制,新赛道培育机制、新物种培养机制、新研发合作机制、新基建共建机制等协同推进机制。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